二十年同行 見證面料展的成長 | ||
來源:蘇州樂灣針紡織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05-22 | ||
從1995年第一屆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開始舉辦至今,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秋冬)博覽會已經走到了第二十年的光景。從當初的100余家參展商、展出面積約為4000平方米的一個行業展會,發展到今年超過3800家參展商、展出面積175020平方米的國際性專業展會。 肩負著行業發展的重任,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秋冬)博覽會在自身成長的同時,也見證了中國面輔料行業和企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同世界接軌的整個過程,并且在這中間扮演了平臺、紐帶、窗口的作用。展會同其他紡織類展會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其在行業中的晴雨表和風向標的作用也早已成為業內的共識。 定位高遠 展會在世界需求中應運而生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服裝業的發展就帶動了對上游新型、高檔面料的需求,這也對服裝面輔料行業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與升級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促進中國紡織業的發展及紡織品市場的繁榮,增強紡織業國際貿易及經濟技術的交流與合作,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和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于1995年共同成功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 在這一年,有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的131家參展商參展,展出面積4000平方米,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就這樣踏上了發展的路。 展會在起步初期就鮮明的提出了專業性、貿易性和國際性的旗幟,使得展會很快便脫穎而出,成為具有代表性的第一個專業展會。 1996年,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正式移師上海。1997年,展會率先向業界發布流行趨勢和專題講座,樹立起專業展會的操作理念。1999年,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310家企業參展,中國大陸以外國家和地區的展商達164家,超過參展商總數的半數以上。 這雖然還僅僅是幾個簡單的陳述性的數據,但是從這些不斷上漲的數據中,不難看出海內外行業內人士對展會的認可。五年過去,展會以專業性、貿易性在業界獲得了良好的口碑。許多歐洲廠商已連續幾年參加,而且在中國只參加這個展會。國內許多知名的服裝企業領導者和設計師都慕名而來,加快了中國面料產品國際化的進程。 打造一站式采購平臺 促進上下游協同合作 1998年到2000年國有企業的改革,壓錠、減員、調整、重組,紡織行業逐漸實現了從數量到質量和效益方面的提升,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紡織面臨進一步做大做強的機遇,中國開始從最大的紡織生產國、出口國、消費國,到建設紡織強國的轉變。。 在初步完成紡織行業國企改革之后,面對新的行業形勢,行業內也提出了要以面料為突破口,大力推進行業結構調整,全面提升行業技術水平的調整目標。在國家政策支持和行業內外的共同努力下,那幾年,紡織行業的生產取得了可喜進展。紡織品出口競爭力大幅提高,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隨著關稅的降低和非關稅措施的取消,化纖長絲、服裝面料等品種的進口明顯增加。受到中國巨大市場和日益增長的消費水平的吸引,歐、美、日本中高檔面料生產商紛紛前來淘金,展會也進入了快速成長期。 2000年,展會總面積比1999年擴大了一倍,德國、意大利、法國、英國、日本、韓國六國分別組織其國內最具實力的企業以國家展團形式參展。在中國即將加入WTO的2001年,展會規模上的又有新突破。這些快速增長的數字為展會成長為當今中國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紡織面料國際貿易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1年,中國紡織信息中心成為展會第三家承辦單位。承辦單位互補優勢,完善運作機制,以其專業化背景和豐富的辦展經驗保證展覽會的影響力、高水準與國際性。 “2001/2002年秋冬中國紡織面料流行趨勢”在intertextile面料展首次發布。 2002年, “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開始同時使用兩個名稱,分別為“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秋冬)博覽會”及“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秋冬)博覽會”。 2004年起,兩大展會正式分開舉行。也正是在那一年,考慮到展會規模迅速擴大、專業買家較多,主辦方特意將展會的開始時間提前1天,設為“特邀買家日”。除此之外,主辦方還首次推出觀眾預登記服務——這種率先采用電子化手段進行精細操作的方式,可謂開創了展覽行業的先河。在體現著市場變化的同時,也是主辦方對展商和觀眾需求的一種積極回饋。
| ||
| ||